学员管理

学员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 学员管理 - 学员天地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启示——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发布时间:2023-10-28作者:第6期高层次人才国情省情专题研修班 沈浩来源:进修二部分享到:

10月23日晚党校宿舍,再次聆听了梁作民教授的《费尔巴哈论》导读课,随后又重温了马克思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感受颇深。我们对马克思的第一印象总是停留在其物质观上,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的阐述,不仅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也指出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又是一种客观的感性活动,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际把握。这说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实践,实践是《提纲》的灵魂和贯穿其中的红线,实践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特征。

首先,在自然观上,马克思通过实践真正沟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成为新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本体论)上的根本区别。费尔巴哈对于事物的理解一方面从客观出发,忽视了主观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直观形式去理解,完全机械。针对其缺陷,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明确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不懂得实践的意义,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正如马克思说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因而主体与客体是不能对立的,彼此应该相互联系,只有人感知到了客观事物,才能确定客观事物的存在。其次,在历史观上,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正是基于这点,才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说明社会意识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建立起唯物史观。最后,在认识论上,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确立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成为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通过对《提纲》的解读,我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原则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观点来考察人的认识,即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加以解决。另一个区别就是马克思运用辩证的观点来考察人的认识,人对世界的认识不仅有正确的,还有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甚至还有现在是正确的,而随着时间和实践的推进又被证明是不正确的,反之亦有。这也就是说明了人对世界的反映具有辩证性。同时,一旦被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又会被人作为实现一定目的的手段或向导,而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完善这个认识。这一无限反复的认识过程与认识规律便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也就体现出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更要以《提纲》中蕴含的观点、立场、方法指引高校管理、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个人认为有如下三点值得思考:

一是牢固把握立德树人的原则和根本。高校教师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担当,育人育才必先“自育”,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同“历史虚无主义”做斗争。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如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诋毁革命领袖、抹黑英雄人物等,其根本目的是搞乱人心,其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对党的历史正本清源,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善于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善于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遭遇曲折到奋起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中流砥柱的历史必然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善于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比较,同发展中国家比较,同发达国家比较中,深刻体会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以及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世界奇迹背后的成功密码,深刻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

二是深刻理解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伴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教育也不断发展,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成就巨大,建立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包括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仍在主动学习西方经验。而古代中国教育养分还没有充分挖掘利用。与此同时,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认识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都有着客观的规律,尽管可以弯道超车,但总体还是要循序渐进。因此,既要有紧迫感,也要有战略定力;既要有敢于超越的斗志,也要有科学的态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基础已经打牢,未来必须依靠自身加强基础研究,增加自主技术创新的源头之水,尊重规律,优化制度,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相信必有更多重大的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在中国大地上出现。 

三是不断提升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作为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我时刻以创新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动力,从未在科创的道路上停止过追求。虽连续三年获得“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荣誉称号,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青年项目,曾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21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但我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一要强化创新课程教学,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依托灵活多样的学习载体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二要强化创新实践指导,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扩大有行业从业背景的创业型教师队伍,切实加强实践指导,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三要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开辟虚拟模拟平台,建设孵化基地,加强校企、校地合作,促进实践与理论相统一,切实调动大学生内在的创新激情和潜力,努力使新一代青年成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


  • CBIN仲博平台在线登录微信公众号

  •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CBIN仲博平台在线登录 - cbin仲博登陆入口.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备06012118号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